1929年,他在《中 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到了“群众路线”这 个概念。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并从解决实践与认识、领 导与群众的关系入手,总结出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依靠 和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和回到群众中去。

有意思的是美国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美国社会已经是of the 1% people, by the 1% people, for the 1% people。

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西方两百年来各类政治经济学流派之 处,可以通过四组关系来表达其核心观点:人与物的关系;国家与市 场的关系;中心与外围关系;可贸易品与非贸易品的关系。这四组关 系事实上是同构的,前者是财富、繁荣和发展的源头,而后者是前者 的衍生与拓展。前后具有共生性,但前者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变革 的关键所在。

民本 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财富的来源是人而不是物,这与马克思主义一脉 相承。但民本主义认为劳动和资本具有统一性而不是对立性,双方是 共生关系。财富的来源是人而且只是人,但不仅仅来源于人的生产与 投资经营活动,也来源于人的消费行为。没有了消费,生产和投资的 结果就是过剩产能和无效劳动。苏联模式的问题就在于重生产而轻需 求和消费,最终导致低效和浪费。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 索相对于苏联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我们借鉴吸收了美国体制的市场 经济,面向全球开放市场,从而以国内外需求为导向来组织生产,平 衡了人的生产和消费这两大因素,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在中心与外围关系上,传统结构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外围之所以 贫困是因为遭受了中心的剥削,因为被世界市场体系锁定在专业而异 质化的生产中,外围富饶的自然资源和大宗商品被中心地区通过不公 平的交易而掠夺走了。要想摆脱体系的剥削和束缚,只有脱离体系, 关门搞建设,用进口替代来发展小而全的工业体系。其结果是南方国 家普遍的工业化失败。民本主义认为,结构主义在对全球市场体系的 描述上是大体正确的,但是在开处方上则是南辕北辙的。结构主义思 想家的错误根源在于,他们同自由主义经济学一样,认为财富是物而 不是人,认为中心国家借助开放性的市场体系掠夺了他们的自然资 源。但真相是:财富并非来源于物而是人的能力提升和消费需求,一 旦闭关锁国,就自动地失去了全球人口的需求塑造的大市场,也就失 去了发展的巨大动力源泉。中心与外围之间的确存在汲取、剥削和依 附关系,但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物的流动而是人的流动,即中心从外 围汲取了宝贵的人力资本和精英阶级,从而导致外围国家竞争力的低 下。民本主义强调有步骤的开放性,主张应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 业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手段在开放中逐步拾级而上,让(多数)本国国 民的国际竞争力提升。

传统马克思主义受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欧洲地域性经验的影 响,也将经济视为基础,将国家和政府视为上层建筑。但实际上,阶 级斗争现象仅仅是西欧的社会历史传统,在全球社会传统中属于特 例。国家政权才是一切的根本。从人类历史来看,族群、部落之间的 斗争是殊死的竞争、搏杀和淘汰,而不是财富和权利分配的问题那么 简单。国家不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而是在为了同外部力量争夺生 存权的残酷斗争中产生的。身为被统治者并非最悲惨的处境,失去了 自身民族政权和国土的贱民和奴隶阶级才是最悲惨的。马克思和恩格 斯作为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体系的体系中心的知识分子很难意识到这 个方面的事实。被统治者之所以在绝大多数时候不会奋起反抗统治 者,不仅仅是因为统治者的文攻武卫愚弄和恐吓,还因为他们通过努 力和好运,无论是资本积累、教育科举还是战功冒险,其实是有一定 机会挤入阶级上行通道的,而他们真正恐惧的是沦为失去民族政权依 附的贱民与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