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先后放弃白银从复本位向金本位转型的过程 也是中国社会整体上快速贫困化的过程。中国社会的贫困化不仅仅是 因为中国清政府在19世纪后期多次战败割地赔款,常被忽视的是本币 大幅贬值的贫困化效应。自明朝起中国的货币本位以白银为核心,而 清朝后期全球白银价格的持续大幅下跌意味着过去数百年东亚大陆对 外出口的农业和手工业品所换取的白银财富迅速蒸发,与此同时全中 国的劳动力、土地和其他各类资产价格以国际通用的黄金价格计算出 现了大幅贬值。如果清朝的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国家,那么本币的大幅 贬值会带来制成品出口的强劲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从而最终让本 国货币重新升值,国民生活水平回归正常。但是作为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产出瓶颈的存在使得本币的大幅贬值仅仅带来物价上涨、饥荒、 贫困化、社会的大幅动荡以及国际地位的下降。

1959年,比利时裔美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 (Robert Triffin)在美国国会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内在悖论:各国要获得并储备美元以调节国际收支波动,必须以美 国国际收支逆差为前提;但如果美国的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导致黄金不 断外流,就会削弱国际社会对美元币值稳定的信心,动摇金汇兑本位 制的基础。[36]这种美元国际清偿能力与世界对美元信心之间的根本性 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美元金汇兑本位制 的关键在于维持美元和黄金的固定价格可兑换性。在美国经济健康运 行期间,其他国家相信美元与黄金具有同等价值并愿意持有美元,这 一体系就可以继续维持;一旦美国经济面临困境,如同一个陷入危机 的银行,世界范围内的储户们就会争相把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以避 免储蓄损失,从而触发“挤兑”效应,最终导致该体系走向崩溃。

1971年,美国的国际收支账户出现了自1893年以来的首次逆差, 国际收支逆差在上半年就达到了119亿美元,而此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仅 剩下110亿美元,比布雷顿森林建立之初减少了60%以上。面对日益严 峻的国际收支赤字和黄金外流问题,美国政府最终选择了结束布雷顿 森林体系。这一目标分成两步实现:一是关闭黄金窗口,黄金与美元 脱钩;二是令美元贬值而其他货币升值,实现汇率的自由浮动。黄金 非货币化后,美国政府的国债信用体系成了新的价值基准和调节阀, 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元本位制”。由于美国的全球 权势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惯性,美元仍然保持着主要结算货币的地 位,承担起国际货币的职能。脱离了黄金这一硬锚的约束后,美元的 发行和流通不再受到黄金储量的限制,美国可以自由地印刷钞票,向 全球输出通货膨胀,弥补自身的贸易和财政双赤字,而其他国家只能 不断地用贸易盈余买入美国债券。美国的美元货币政策和国债利率走 势深刻影响着全球资本流动和国际市场信心,进而对外围国家的发展 状况造成影响。在这种美元霸权下,美国不用再承担过去兑换黄金的 代价,却能享受更多的权利和收益。苏珊·斯特兰奇就对此评价道, 取消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制度后,美国原有的“嚣张特 权”(exorbitant privilege)就升级成了“超级嚣张特 权”(super-exorbitant privilege)。[40]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质上作为一个过渡阶段,实现了从金本位制向无“硬锚”的美元本位 制的转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一固定”的制度基础,使美元 取代英镑,成为等同黄金的国际货币,初步树立美元的国际信誉;而 随着它的崩溃,美元则进一步取代黄金,成为新的全球货币体系核 心,美元霸权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