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者的初心 - 9
“无”总是在那里,万物从中涌现。但是通常,我们都会忘了“无”这回事,行为举止就像是我们拥有了“有”。 但如此一来,你做的事就会是基于一些这样的具体观念,因而并不自然。例如,当你在听讲时,不应该有任何自我的观念。你要忘掉自己的想法,只是聆听对方说话。让你的心保持“无”的状态,就是自然,这样你才会明白对方所说的话。 反过来说,如果你用某些观念去跟对方说的话做比较,你就不会全部都听进去。你的了解会是片面的,而这就不是自然的了。你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全心投人,你应该完全奉献向己,这样你就会得到“无”。所以,如果在你的活动中没有空性,它就是不自然的。
只要我们对未来有某种确定的观念或期望,我们就无法以真正认真的态度面对当下。我们常说:“这件事情我明天(或明年)再来做吧!”我们说这样的话,是因为相信存在于今天的东西会继续存在于明天。 即使你没有卖力,你仍然会预期,只要随既定的道路向前走,某种结果就会自然来到。但根本没有某条固定的道路是永远存在的。
了解自己,就能了解一切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道路,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开拓出的道路,就会是一条遍通一切的道路。 这话听起来很玄。当你把一件事情彻底弄明白之后,你就会了解一切,但如果你试图了解一切,这样反而什么都不会了解。最好的方法是先了解你自己,了解自己之后,你就会了解一切。 所以,当你努力开拓自己的道路时,就能够帮助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开拓出自己的道路之前,你帮不上任何人的忙,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得上你的忙。 想要获得这种真正的独立,我们必须忘掉一切既有想法,一刹那接着一刹那去发现一些相当新颖而且不同的东西。这是我们活在世间应有的方式,所以我们说,真正的了解来自空性。
研究佛法之前,你应该对自己的心来一次大扫除。你必须把所有东西从房间里搬出来,把房间彻底清扫一遍。如果有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之后,你可以把所有东西再搬回去。你也许用得着许多东西,所以不妨把它们一件件放回去。但如果其中有用不着的东西,那就没有保留的必要,否则的话,你的房间就会堆满破旧、没用的垃圾。
该不该专注呼吸? 专注不是死命盯住一样东西。坐禅时,如果你使劲观看一个点,那大概五分钟就会觉得累,这不是专注。专注意味着自由,所以你的努力应该不指向些什么,你应该专注于“无”。 没错,我们是说过,坐禅时应该专注于呼吸。但我们这样说,只是为了让你可以透过专注于呼吸而忘掉自己的一切——而如果你忘掉自己,你就会专注于呼吸。 我不知道两者孰先孰后,所以严格来说,没必要太使劲专注于呼吸,顺其自然就好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只要你持续修行,早晚便能体验到那来自空性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