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谈读书 有感
《读书日谈读书》是翟东升老师在b站上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谈了他是如何选书、读书以及突破书本身的牢笼的。读下来感觉有不少观点是和我自己的感受有类似的地方的。
第一,读书的内容上要杂,要跨学科。要用跨学科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因为真实世界的运转不是天然区分为经济、政治、社会、军事这些方面的,这种学科区分是人为的。书中记载的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思想既是我们的脚手架,也是我们的牢笼。越是著名的人物所写的书,对我们的束缚也就越严重。当我们同时阅读不同学科背景的著名大家写的书籍时,就如同这些大家名人在我们眼前展开辩论,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出这些大人物们各自的局限来。
这和我目前的看书习惯比较类似,主要是看技术、管理、投资类的书最多,哲学、个人成长次之,历史、经济、政治、传记、小说较少。
其次,尽量多读难度之书,要啃大部头。要想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如果你发现手头的书读起来很轻松,那说明这位作者的认知水平与你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你,那你就翻一翻前言导论和结论就行了,最多化半小时,千万别在这类书上浪费太多时间。我读本科硕士的时候,经常在人民大学的图书馆里翻书,翻翻目录,看看前言和结论。要想实质性提升你的思维水平,那就必须读那些让你挠头打瞌睡的大部头的书。你读书打瞌睡不是因为你懒惰,而是因为你手中的书烧脑,读得快了容易大脑缺氧,就感觉困了。
目前看哲学类的书会相对比较累,我觉得不需要所有书都是烧脑的,可以主要读有符合目前水平的书,需要用一些力气去思考但不需要很累,以及稍微超出一点的书,可以不断拓展阅读边界以及深度。但不需要一下子就看很难的或者是完全不想关的书。
其三,对于有志于学术生涯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很好的建议。我通常的做法是,如果是跟我的研究有关的阅读,每打开一本书,我会准备好笔和巴掌大的黄色贴纸做笔记摘抄。书上有触动我的段落,我会标示一下,然后把我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贴纸上,直接贴到书中相关位置上。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会打开电脑,建立一个单独的文档,写上书的作者和出版信息,然后按照页码,把需要摘抄的内容敲进电脑;再另起一段,注明“翟:”,然后把贴纸上的内容敲进电脑里。这样,一本书读完,我会积累下一个数千乃至一万多字的文档,其中一半是书中值得引用的文字,另一半是我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和我现在的做法基本相同。我是主要看电子版的,所以第一遍会用记号笔划重点,然后读完后进行总结,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放到自己的博客中。
那么,为什么看书的时候不在电脑上直接看电子版,记录的时候直接拷贝下来呢?也许别人可以这么做,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是,只要电脑手机在手边,我就容易分神,容易去网上瞎转。因为我为写东西搞研究而读的书都不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书,有许多是让人心烦意乱大脑疲劳的书,必须有意识地平心静气才能读完,所以我常常是把手机和电脑扔在家里,自己拿了书拿了纸和笔跑到咖啡厅里带上耳塞读学术书。所以,我通常只读纸质书,论文也尽量打印出来再读,此为四。
这个确实是会所影响,但目前我可以基本养成习惯在电脑上看书的时间段是不会去看其他娱乐的东西了。
第五,上了大学之后,一定要学会带着怀疑和批判精神去读书。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个也是很赞同的,首先每个作者的观点都是受限于当时的时空以及个人经历的限制的。直接生搬硬套肯定是有问题的。同时读了同个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书后,其实有些观点自然会被加强或者证伪。
最后,我自己读书还有一个特点,读完了书很容易忘。我记性不算差,也不算很强。有的同学、同事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对于谁谁谁在哪年写了什么文章其中有什么观点,他们能记得一清二楚,梳理得头头是道。我的思维方式似乎天生就不是这样的,也不喜欢记忆这些东西。多数情况下我喜欢翻书,有一些领域是一本书里包含百本书的,比如我本科时花了一个学期业余读完了两本姐妹书:《百位西方哲学大师》《百位中国哲学大师》,书名我记不太确切了,内容也记不住太多,但是那两本书的确让我迅速概览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全貌。只有少数书我是认真精读的,但即便是精读的书,我也很快就忘了作者叫啥,具体写了啥。我记得住的通常是这本书里有啥特别有启发的观点。时间长了之后,连书名和是否真的深读过我都忘了。但是我自己提出的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框架,许多同事或者学生会提醒我,你这个想法是谁谁谁的原创但是被你篡改了,你那个观点似乎有哪本书哪派人的影子。李连杰演的电影里,张三丰临阵磨枪地教张无忌太极拳,学着学着徒弟忘了招了,师傅竟然说忘了招才说明你学对了。我看书与之类似,常常是得其意而忘其言。我再输出的时候,就是我自己重新融合创新的一套概念和逻辑了。我原本以为这是我的某种缺点,但是后来接触到一位一辈子研究智力的老先生,他的说法是,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部分,概括抽象能力、数字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等则是其中间部分,但高阶而且更稀缺的智力是创造性想象力,也就是能凭空想象出从未有过之事物。经过他这么一说,我就对自己边看边忘的毛病释然了,安慰自己:也许把心思花在记忆别人观点上,反而会妨碍我自己的创造力,一个人习惯于考据功夫,专心于“我注六经”,就无法做到“六经注我”了
这儿我也是没有很好的记性和条理。我会时不时输出一些我曾经看到过读到过的并经过我自己的理解和加工的观点,但往往会忘了出处。读了书之后,重点不在于记住谁说了什么观点,而在于把对书化成养料,拆解成最基础的东西,融入自己的体系中,和其他观点有机的结合,生长出你自己的想法。